和一位朋友談論文學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小說作品中陀斯妥也夫斯基和托爾斯泰值得看。
小說是十九世紀以來西方「文以載道」的載體。但是十九世紀他們所載的道,其實已經偏離正路挺遠的了。被介紹進中文世界的,很多都是表面光鮮其實難以深究的作品。雨果就是一例。
與西方作品相比,中國所謂「四大名著」,我覺得更加不行,根本原因是沒有指出一條向上走的通道。
有位朋友在留言中因《紅樓夢》提到《金瓶梅》,這兩部作品核心都是「由色入空」,而「入空」後又如何呢?作者警世的動機,並沒有帶來作品警世的效果。從作品中描寫的死亡就可見一斑。無論是《金瓶梅》中西門慶的死,還是《紅樓夢》中晴雯、黛玉等人的死,完全的悽慘、無助、可怕。
相較托爾斯泰《戰爭與和平》中,安德烈公爵對死的態度——順便說一句,依我看,深入描述對死亡的領悟,是《戰爭與和平》這部小說中最核心的線索。有了對死亡的深入領悟,纔襯得出愛情,纔襯得出娜塔莎美好生活的樂曲,死亡是整部小說的foundation——「死就是醒」,這是托爾斯泰借安德烈公爵的口說出的領悟。
而人生短暫,在這些泥沙俱下的小說作品中尋找真機或是文化,還是繞圈子了。我推薦您讀C.S. Lewis的作品,他的作品更高明,和您的才智更爲匹配。《人之廢》、《返璞歸真》甚至《納尼亞傳奇》,都不錯。
@yuchao 我老公那天遇到的比他小大概十歲的印尼第三代華人,對他之前在中國的經歷很感興趣,也問他,從中你學到了什麼。他說是所有事情都會有解決的辦法。他回來也問我會怎麼回答。我說當我們經歷過很多今天生就不知道明天會不會死的狀況後,人會變得更加有悲憫之心,這些是在我們本來所處的辦公室、象牙塔環境下,所不可能領悟到的。他然後就佩服我啦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