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止一位朋友的長輩有囤積症狀。我此前寫過有關帖子(放在留言)
老子說「鑿戶牖以爲室,當其無,有室之用;故有之以爲利,無之以爲用。」
新房子剛買時的整潔高雅的樣子,是「無」存在的狀態;被填滿雜物時,是每件雜物帶來的當時轉瞬即逝的用處——比如暫時緩解焦慮——也就是「利」,取代「用」的時候。
「無」不存在了,因爲長久的「用」被暫時的「利」取代;《老子》中這句耐人尋味的話,真正體現在眼前的時候,是一個非常可怕的狀態。
人生也是如此,小到購買不需要的名牌物品,中到建立不需要的關係,大到用外在定義自己真實的人生,都讓我想起堆滿雜物的房間。
《長阿含經》說人類的來源,是自光音天下來後,飲甘泉而生染著,喝得越多,越貪戀,就越粗糙和醜陋;甘泉由於人的貪求,慢慢消失了,繼而出現地肥,也是一種非常甘美的食物,不知道是不是類似以色列人在沙漠中吃的「嗎哪」,與「嗎哪」的共同之處是,這些天生食物,人類只能取一天的量。地肥消失了,出現粳米,此時還無需種、無需收。這時人類出現男女愛慾,房屋就是因爲遮掩做愛的羞慚纔建立的。染著越深,越難回頭;我覺得也是「有」出現而「無」消失的過程。